top of page
作家相片mayxreux

《Kin lháw taang kin gya/哏醪當哏茶》(喝酒當喝茶) - 儂佒語(德靖壯語)原創流行音樂作品賞析

已更新:2023年11月19日


“喝酒當喝茶”是廣西德保靖西一帶壯族民間流行的俗語,短短五個音節濃縮了當地盛行的勸酒文化(乃是本人深惡痛絕的“惡俗”,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它是當地大部分男人都踴躍參與傳承的“文化傳統”)。最近德保縣民間人士以這個俗語為歌名,並以這種盛行的酒文化為主題,創作了一首佒儂語(德靖壯語)流行音樂作品。演唱者黃貴位來自我老家城關鎮波堂村(原漢龍村)大龍屯,按輩分還叫我表叔呢。我聽了之後,感覺有必要對其進行一些點評,權當參考意見。雖然原版本已經有中文字幕,但為方便不同語言背景的人理解,我還在現在這個版本中特意將儂佒壯語歌詞本身的字幕補上,並配以英文譯文。點評如下。


首先,總體來說,是容易聽得明白又朗朗上口的歌曲,加上以勸酒為主題,可望得到在盛行酒文化的儂佒壯族人社區內流行傳唱。


其次,MV的編輯風格是國內近年來最常見製作手法,特意到野外風景秀麗的地方取景,還加了不少後期製作,看來是為了追求“大氣”的效果。至少把德保谷金瀑布和山溪、德保矮馬、紅楓湖等都呈現給觀眾了,視覺上的確令人愉悅。不過,仔細看後感覺某些後期製作並不細膩,尤其是字幕上不少細節值得商榷。缺乏壯語原詞字幕就不說了,畫面上出現的漢語拼音令人啼笑皆非,如“導演:黃德康”的漢語拼音是 DAO YAN HUANGDEKANG,顯然是將不該拆開分寫的Daoyan拆開了,又將應該拆開分寫的姓Huang和名Dekang連寫在一起,這一點是很不倫不類的。給人的感覺是,為了追求“國際范兒”,但又不諳英文或其他文字,就只好把漢語拼音給弄上去,還把拼音的連寫或分寫的規範給搞錯了。可見,後期製作上光有技術層面是不够的,還需要加深人文素質的訓練才能把MV作品資訊通過畫面上的文字細膩呈現出來。


最後想說的是這首歌本身的優點和缺陷。作詞和作曲為同一人,其作詞和作曲水準可圈可點,但毋庸諱言缺憾也是明顯的。從音樂風格上看,它的確帶有一些儂佒民間音樂的色彩,如開場出現的是德保對歌“吟詩”的定調號和音高的“哼”,旋律中帶有的一些民間小調的影子,以及在副歌中出現的南路壯劇“呀嗨戲”的襯詞“呀哈”等,說明作者對德保傳統民族音樂是了解的。從歌詞上看,用詞均通俗易懂,體現了作者也是有一定的民間語言功底的,且歌詞本身的聲調和樂符的高低大部分是吻合的,這也是為何容易聽懂的原因所在,這一點值得讚許。近年來在廣西不少地方興起的用壯語唱流行歌曲,包括黃楚權的系列填詞作品、以及其他一些組合或樂隊的原創作品等,我認為都沒有這樣的填詞水準。但可以肯定一點是,作者並不熟悉德保民間音樂作品中的本土傳統法則,即缺乏韻律知識。歌詞只有尾韻,缺乏壯族詩歌最常見的腳腰韻,且尾韻不講究平仄分押,這對於熟悉儂佒語傳統詩歌的人來說,是不入“類”的,聲調“硬”或“不圓”。當然,如果缺乏傳統腳腰韻的創作經歷,也可以只講究尾韻,但最不值得嘉許的一點是,副歌中有兩句歌詞是用語氣詞“啊”(ar)來作為尾韻用字,顯得詞窮,這是詩歌創作中最忌諱的一點。


說到歌詞的韻律這一點,可能有人會說又不是傳統詩歌或民歌,只是流行音樂作品,為何不能只要尾韻。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我更好奇的一點是,壯族民間依然盛行的對歌,以及各種儀式歌、民歌、曲藝和壯劇曲牌等,都依然沿襲來自侗偙(壯侗)語族腳腰韻詩歌傳統的腳腰韻律結構,但各地創作的壯語流行音樂作品,除了早期(2005-2008年)我們德靖團隊所創作的一系列德靖壯語音樂作品,以及近期的李朝偉的作品之外,都極少有其他壯族當代音樂人的作品繼承了這個歌詞的韻律傳統。近年來通過半官方推廣而獲取了最大點擊流量的那首的《貝儂情深》,其歌詞甚至連一個尾韻都沒有,歌詞內容直來直去,完全沒有“賦比興”的文學表現手法,但也不妨礙它在已經成為了一首廣西範圍內最流行的壯語歌曲,這就是所謂“口水歌”效應吧。不過,如果了解和壯語同源的泰語的音樂作品,從更深層次的文化審美來看,就知道不繼承腳腰韻對於壯語歌曲來說是何等的一種缺憾了。在泰語音樂作品中,無論是傳統歌曲,還是現代流行歌曲甚至搖滾樂,幾乎都毫不例外地繼承了腳腰韻格律特征,這已經成為了世界樂壇中獨樹一幟的泰國音樂文化符號之一。不過,泰國民間早已經不流行對歌了,流行曲中的這些傳統的韻律知識又是從哪裡來的呢?稍微認真思考就知道了個中原因。泰國樂壇流行曲中保持的腳腰韻,與其說是對其民間詩歌傳統的繼承,不如說它只不過是沿襲了其國民語文教育中的主流詩歌規範知識。換句話說,泰國從古至今就沒有只有押尾韻的詩歌,所以泰國人創作的流行音樂作品,勢必得有腳腰韻,這也早就了泰語流行曲歌詞中那種承上啟下、淋漓盡致的流暢感。


反觀剛剛起步的壯語流行音樂圈,創作者普遍不採用傳統的腳腰韻,那只不過是因為流行歌曲的創作者並不了解民間詩歌和音樂的在韻律上的傳統法則,當然就採納了從漢語歌詞中學習來的尾韻。換句話說,壯族民間歌手和藝人並不會走上創作流行音樂的道路,他們和壯語流行樂創作團隊在壯族社會是兩個“絕緣體”。所以,我們缺乏的其實是傳統和現代的一種對話和交流。其實這不禁讓我回想起將近20年前的當年,也就是我們那個團隊剛剛開始推廣壯語流行音樂的時候,像我和李朝偉那樣的創作者,都是在了解本土傳統知識法則之後才創作了一系列壯語新歌作品,如《德保情歌》、《紅楓之約》、《百粵古道》、《念鵝泉》和《逐日》等,均充分呈現了腳腰韻的特色。可惜壯語新歌的後來者沒有繼承這一知識系統,或者說從未了解過這個知識的存在。看來,未來我們有必要系統整理出包括作詞韻律和文學表現手法的知識層面的各地壯族詩歌的傳統法則,以給流行音樂作品的創作提供一個參考。


之所以很認真地聽寫了《喝酒當喝茶》這首歌的原歌詞,並分享了以上的思考,不僅僅是因為演唱者是我的親戚,還另有更加重要的原因。從2004年開始,我們以“壯族在線”為網絡平台,在德保靖西一帶引領了壯語流行音樂創作風潮,使得“壯語新歌”曾經在德保靖西一帶繁榮過一段時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我們當年傳承母語文化的理想。但自從我離開國內到外面攻讀碩博學位之後,由於沒有團隊的力量,德靖一帶尤其是德保縣,壯語新歌進入了創作的低潮,反而是廣西其他地區接棒了壯語新歌的創作,才使得它在更大的範圍內流行起來。可惜,正如上面所評述的那樣,各地現在逐漸興起的壯語流行音樂作品的創作沒有和傳統對話,不能在傳統知識的基礎上發揚光大,使得壯語新歌只停留在了“口水歌”的層面,純粹只是為了用壯語唱歌這個表面形式而已,而沒有了文化審美上更高層次的發展。這麼多年過去,突然看到家鄉德保縣終於又有人自發創作出了一首製作上頗有用心的壯語新歌,意外的當下,也感到有必要說上這幾句話。雖然這首歌毋庸諱言有著上述的缺陷,但它畢竟是近年來無論是創作上還是後期製作上都還差强人意的又一首壯語原創流行歌曲,從母語傳承和社區文化的角度上來看,是值得推崇和嘉獎的。希望新的團隊能夠認真學習本土知識法則,未來才能創作出真正更上一層樓的符合現代審美情緒的壯語流行音樂作品。


25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